友成观点
首页>友成观点

零慧:“苏家峪·未来村”项目,点亮的不仅是乡村,还有城市

在北京密云区新城子镇的苏家峪村,有一棵流苏古树,相传为明代正统元年栽植,距今已580年。

树覆一寸雪,香飘十里村。每年5月,洁白的流苏花开满树冠,好似白雪覆盖,花香四溢,在漫山绿色中极为惹眼。

13日—14日,由北京密云区新城子镇政府、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下称“友成基金会”)、苏家峪村主办的“流苏文化节·花间集”活动即将在这里举行。

“流苏文化节·花间集”议程

“这也是‘友成·苏家峪·未来村’项目的第一个落地试点活动。”友成基金会秘书长零慧表示,活动由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政府、苏家峪村、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现代舞团、苇草智酷、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民宿产业分会、目朗国际、星典影城联合承办。

“友成·苏家峪·未来村”项目是友成基金会应邀在北京密云山村进行的一次关于中国未来乡村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尝试。项目将根据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结合苏家峪村的优势和首都的跨界社会资源,以艺科融合为切入点,实现苏家峪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进行未来乡村社会创新,打造乡村振兴的乡村美学生活样本。

为什么要做“友成·苏家峪·未来村”项目?如何避免“千村一面”?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零慧秘书长。

“艺术点亮乡村”

问:友成基金会发起“友成·苏家峪·未来村”项目的缘起是什么? 

答:探索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是友成基金会的核心业务。并且,从创新实践的角度而言,发现和探索具有不同类型的乡村具有更大的意义。因此,在苏家峪进行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可以说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首先,苏家峪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这是一个坐落在北方大城市周边的一个贫瘠的小山村,村庄的老龄化和空心化很严重;同时正因为欠发达,村庄的样貌保存完整,村民也很淳朴。此外,苏家峪所具有的比邻大都市的独特区位优势,也决定了其未来发生变化的潜力。

但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村委和镇政府的领导有远见、有公心、有魄力。所以当友成基金会获知了有这么一个村庄后,第一时间去村庄做了实地调查研究,并和当地的镇政府和村委取得了共识,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双方可以说一拍即合。

问: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事?想要实现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答:进行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探索是友成基金会的使命,也是友成基金会当下的主要工作。对于友成基金会而言,这个项目具有许多可探索的方向:

这些点都是友成基金会要做这件事的原因。如果这个项目得以实施,其社会价值是巨大的。

首先,这个具有一定历史的小山村没有被现代化的浪潮淘汰,而是找到了一种新的发展和生存方式,村民因此获得了各种受益;

其次,作为一个模式,它可以为其他具有相同情况的村庄发展提供一个振兴的思路;

第三,通过这个项目,可以联结更多的人和组织,一起关注和参与以及支持乡村振兴,例如苇草智酷、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盖茨基金会等等,未来还包括更多的企业。而动员城市中的人来关注乡村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我们希望“友成·苏家峪·未来村”项目能够最大程度地形成影响力和传播力,引导并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进来。同时,也希望能与各界推动艺术与科技在乡村的深度融合,通过形成更大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民共同富裕。

问:项目提出了“艺术点亮乡村”的理念,您能否简单阐述一下。

答:“艺术点亮乡村”理念是在一次共创会上,由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女士提出来的。说实话,当理事长刚提出这个理念时,所有参加共创的人都仿佛被点亮了。其中,“点亮”是关键词,英语单词是enlighten,同时表示启迪、启蒙、点亮这些含义,而光一直都隐喻着希望和智慧。所以“艺术点亮乡村”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艺术对人的启蒙和启迪,不仅是通过艺术形式来陶冶游人,而且也能改变村民的认知,让村民跟得上时代发展。

第二,通过艺术来改变乡村,使乡村焕发新的光芒,从而让更多城市人喜欢乡村、来到乡村。在脱贫攻坚时期,友成基金会曾经提出“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举”的理念,“艺术点亮乡村”理念则体现了乡村振兴时期的精神和物质并举。

问:做这样一个项目,友成基金会有什么优势?

答: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

第一,在乡村振兴这种既需要改变村民认知、又需要发展经济的复杂性项目中,项目发起人的公信力尤其重要,否则难以将政府、企业、学界以及村民共同组织起来。而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取得各方面的信任,同时,基金会是农业农村部主管的慈善组织,这也便于得到更积极的政策支持。

第二,仅有这样的资格还不够,基金会还必须有相应的能力和经验。友成基金会于2007年成立,至今已经有16年的公益项目执行经验,既有丰富的扶贫创新经验,也有乡村振兴的诸多实践。

自2015年以来,友成基金会的“香橙妈妈”电商培训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孵化指导、资源对接等方式为欠发达地区女性提供数字化就业创业机会,不仅使她们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也帮助他们建立成长和自立的认知意识,从内生动力到外在能力全方位提升,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从2017年开始的“青椒计划”就开始为超过12万名工作在偏远地区的乡村青年教师提供一年期的线上培训。项目致力于运用线上平台提供多学科培训、使乡村青年教师成为知识的桥梁,让上百万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2018年发起的“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是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友成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乡村发展人才赋能项目。项目形成了以“线上学习+线下孵化+社群运营+市场对接”的闭环培养模式,初步建成了包括新农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城市消费者、在校大学生等各类乡村发展利益相关方在内的覆盖全国的“乡村振兴行动者网络”,并建立了互联网交流互助平台,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本地化的人才网络支持,为乡村人才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网络支持。

我们于2018年发起的“美好乡见”项目已成功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样本村——贵州省雷山县龙塘村,并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2022年,美好乡见项目的第二个落地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马海村也全面开启试点,将透过整村规划、软硬件投入与建设、数字化全场景运用,推动马海村在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社区治理等全方位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美好乡见”唤醒乡村价值。

第三,友成基金会在社会创新上所积累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将决定这个项目最终是否具有示范性,是否不仅能“点亮乡村”,还能“点亮”乡村振兴行业。

“一次全新的社会实践创新”

问:项目目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答:目前已与密云区新城子镇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村两委完成项目合作协议,项目的产品手册、未来村概念性规划文件已结束。计划在5月底6月初启动项目一期建设,即将举办的“流苏文化节·花间集”活动就是这一项目的预热。

“友成·苏家峪·未来村”项目是一次全新的社会实践创新,不同于一般的乡村民宿项目,而是从艺术与科技融合角度来形成项目推动力,不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问题,还有我们的社会创新的介入,对整个村庄的发展规划、顶层设计、项目的治理结构和具体项目的创意和实施都有很高的期待,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而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项目要求,具有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问:当前乡村建设很多都搞成了“千村一面”,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答:的确,国内乡村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同质化,原因是没有构建出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凸显地方特色的项目清晰的定位和主要支撑内容,而且没有完整的项目策划、建设、运营与品牌推广。“千村一面”的项目基本上都有简单复制、内容抄袭、管理运营水准低等问题。

避免出现上述问题的思路之一就是坚持项目策划、建设、运营的高度协调一致,组建完整、专业、严谨的全过程项目管理体系。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高标准规划、原创性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准运营结合在一起。

避免“千村一面”现象,还有另一种思路,就是要坚持生态化发展,让村庄以一个生命体的形态有机地生长,慢慢地涌现出不一样的增长点,也许也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沿着这条思路有可能给各方带来的挑战,就是需要更加开放地接纳和耐心地陪伴。

乡村建设不是盖房子,而是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上都要发力,而且因地制宜的方案。所以,如果我们遵循“在地化”原则,尊重在地人才、在地文化、在地工艺、在地材料等,不同的组合由不同的人来做,就可以做出多样性、差异化。

问:持续创新的内容才是让村庄持续发展的关键,项目如何保证做到这一点?

答:我理解一个项目的创新空间其实也取决于它定位的高度。如果我们把项目定位在一个特别具体而微小的目标上,那么我们持续创新可能的空间就比较有限,但如果我们把项目定位在探索乡村发展的新道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发展上,那我们可以探索的维度和元素就比较多。

友成基金会在具体乡村发展项目的时候会特别注重人的发展。围绕人的发展,我们会把与科技、人文、生态、社会治理等相关的一些新理念融入项目设计中,搭建一个平台型项目来让更多的社会资源互动合作,这就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问:请您谈谈对项目的展望。

答:“友成·苏家峪·未来村”项目是我们在北方山村的一次社会创新,带有很强的实验探索性质。底线目标是增强苏家峪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中期目标是使苏家峪成为一个乡村振兴全面达标的示范村。从更长期来看,友成基金会做项目的模式包括三部曲:研发、实验、倡导。

我们做一个项目,绝不是只为了解决一两个村或者是一家一户一草一木的问题,而是为了通过具体项目来探寻乡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把我们摸索出来的经验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提炼,进而能够为其他村庄振兴提供参考借鉴,这就是公益组织探索社会创新实验的意义所在。

我们希望通过所有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在首都进行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乡村未来发展的社会实践,摸索出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浏览更多观点
信息公开| 下载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京ICP备16038099号-2

订阅我们的电子邮件与新闻把握最新行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