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成观点
首页>友成观点

对话零慧:使命要一以贯之,方法要与时俱进

友导读

友成基金会的使命是“打造社会创新生态”,该使命包含三层含义:通过研发和推广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发现和支持新公益领袖人才,搭建跨界合作的社会创新平台和生态。

日前,友成基金会秘书长零慧接受善达网采访,对友成基金会的使命进行解读。零慧表示,友成基金会围绕该使命开展了很多项目,但所有项目都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这个核心理念开展的,“人的发展是目标,社会创新是手段和工具。”

今年是友成基金会成立15周年,虽然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的使命反而更清晰了”,零慧表示,“使命应该一以贯之,而方法应该推陈出新。”


 

零慧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标准、人才和平台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三件事”

 

马广志:您如何看待使命对于社会组织的重要性?

零慧:在公益领域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公益是使命驱动型的组织”,足以说明使命对公益组织的重要性。为什么使命对公益组织格外的重要呢?这是因为使命是保证公益组织不在发展中发生偏移和异化的最主要的航标。在公益领域还有一句话也很有名,“使命就是你使了命都要去完成的事”,按友成的话来说就是“非做不可和非我莫属”。

愿景、使命、价值观被称为是机构顶层战略的“上三路”,三者一般是组合起来使用的。愿景陈述了一个组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要实现的美好图景,使命表明一个组织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一家机构如果没有使命,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存在,每天应该做什么,而价值观是所有在价值选择时的指南和决疑工具。

就像一个故事所讲的:一位哲人看到好多人在搬砖,就上去问大家在做什么,有人说是在搬砖,有人说是在砌墙,有人说是在盖教堂,更有的人则说是在荣耀上帝。可见,使命能激发人做事的意义感和责任感。

马广志:也能提升员工们的自驱力和凝聚力。

零慧:它一方面是吸引具有相同理想和价值观的人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不断提升团队价值认同的磁石。而且这种凝聚力,不光是只提升机构团队的凝聚力,还包括合作伙伴以及所有愿意支持该机构发展的各种资源的凝聚力。

马广志:那是否可以说,一家机构的使命越清晰明确,就越能获得外界的支持?

零慧:清晰明确只是衡量使命是否合理的一个维度,还要有创造力,做的事要真的能够改变世界,要能创造社会价值;此外还要有感召力,要让社会有最大范围的认同和支持,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部分。

马广志:友成基金会的使命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零慧:友成基金会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这是我们坚定相信的,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围绕人的发展。2007基金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精神与物质扶贫并举,天人合一,爱心接力,授人以渔等公益理念。围绕这个理念,我们制定了“四海一家、相互依存、平等对待、彼此支撑、沟通分享、合作共赢”二十四字价值观。

我们的愿景是什么呢?探索社会创新之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四个更”是高度重合的。十四五规划中又增加了“更为安全”,现在是“五个更”。

我们的“三个更”是王平理事长在友成基金会成立时(2007年)就提出来的,如何实现“三个更”,我们是通过探索社会创新的路径来实现的。所以,我们的使命就是“打造社会创新生态”。

具体来说,这个使命包含三层含义:通过研发和推广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发现和支持新公益领袖人才,搭建跨界合作的社会创新平台和生态。分别是指标准、人才和平台,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

如果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放在一起来说,友成的美好社会图景是“三个更”,只有“社会创新”可以避免传统模式中解决老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弊端,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是“人的全面发展”。

马广志:这个使命是基金会成立时就确定的吗?

零慧:是的。将社会创新、人的发展作为焦点是基金会的基因。人的发展是目标,社会创新是手段和工具。人要发生改变,至少有两个途径,其一是认知和能力,其二是行为。

所以,友成是国内首家支持英国使馆举办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的基金会,有人将友成比喻为“社会创新的天使投资人”。在早期,友成还成立了“新公益学社”,举办“新公益嘉年华”,支持编译出版“新公益译丛”,长期支持“新公益领导力培训”和“iwill专业志愿者”,发起“小鹰计划”和“猎鹰计划”等等项目,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和提升人的认知,我们有时候笑称为“人”类项目。

人的改变最终是行为上的改变,而“标准”是改变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早在基金会创始之初,王平理事长在阅读《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就总结出Attitude、Approach和Action应该成为发现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标准,要发现什么样的人才,选择支持谁。后来就改为选择什么样的组织来资助,标准就变成了:Aim、Approach和Action,我们称之为“三A三力”,也就是社会目标驱动力、解决方案创新力,行动效果转化力。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友成提出的“三A三力标准”,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创新。友成用社会创新的方法来推动社会社会创新,或许也可以被解释为“知行合一”的一个实践吧。

马广志:但在外界看来,友成基金会好像什么都在做,有乡村教育,女性赋能,小鹰计划等各种项目,感觉很杂,不聚焦。

零慧:很多人把做了多少件事情来判断是否聚焦,这显然是个偏见。友成的确有很多项目,但所有这些项目都有两个关键词,即焦点——“人的发展”和“创新”。在教育领域,我们主要支持乡村青年教师的发展,用的是互联网加社群学习的方式;在乡村发展领域,我们支持的是乡村发展带头人和乡村妇女的赋能,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的方式;在社会创新领域,我们主要支持社会企业家的发展,支持公益行业的发展,如开发了“公益项目三A三力评估指南”。可以说,所有这些项目都是高度聚焦的。

社会价值的创造包含社会价值创造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如何衡量要看社会价值创造的能力、外溢以及社会价值创造的迁移。社会创新是社会价值创造的放大器,将带来乘数效应和指数级的影响,社会创新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形成基金会跨领域多项目的原因。这个特点就是“创新”本身要求的“推广性”,一旦一个新的模式或新的技术产生,成功的“创新”总会最大可能地要求“扩大”其应用的范围,这是因为“扩大”的过程也是创新迭代的过程。

例如,在友成教育领域首先采用的“慕课”模式,在被不断“扩大”到乡村发展领域的同时,也不断迭代形成了“双师教学”“社群学习”的进化,还正在往“智能化学习”上演进。“三A三力”也从公益领域扩大至市场领域,例如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所进行的上市公司社会价值评价等相关的指数、榜单、评级和基金等“产品”。这是“创新”的生命特性使然,在有土壤的地方会生根发芽。

“使命要一以贯之,方法要与时俱进”

 

马广志:当初提出“打造社会创新生态”使命的背景是什么?

零慧:王平理事长曾讲过一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在印度有一片河滩,气候变化导致河水干涸后,变得极为干旱,全是沙土,没有一丝生机,连蛇都活不下去。附近有个小男孩,梦想把这里变成一片森林,他就用竹子做成管道,将远处的水引过来,在种了植物的地方滴灌,慢慢地河滩就有了草,有了树,小动物们也回来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生态的重要性。

基金会刚成立时,王平理事长去欠发达地区考察扶贫项目,当地就说,这个机构捐了多少钱,那个机构捐了多少钱,问友成基金会能捐多少钱?理事长意识到,这不对呀,什么事都拿钱说,而且只说钱。单纯的给钱,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甚至还会滋生等、靠、要的心态;更不能改变一个弱势群体或者社会格局,触及不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可能产生一种社会机制的变革,不可能大范围推动整个社会公正、公平的进步。这样一个进步,需要社会创新,而这个社会创新,才是友成基金会要做的事儿。

当时我们还有一个分析,社会创新出现的领域是在政府、市场和社会都失灵的交叉地带。这些地带需要突破,一旦形成真正的社会创新,就能够提供可持续服务,推动政策实施,促成社会问题解决。所以,我们认为社会创新是可以与时俱进的,只要存在社会问题的领域,就有机会进行社会创新。

生态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整个社会也是一个生态,既要有供方,有需方,还要有交易撮合的平台,以及政策和规则制定者、研究者、媒体等。社会创新生态也是如此,社会价值投资联盟、青椒计划、香橙妈妈等项目,上面都有各种“玩家”,友成基金会就是在搭建这样一个个平台,我们也特别注重用集合影响力的方式来搭建平台。

马广志:也就是说,友成基金会的目标不是做操作型基金会,也不是资助型基金会,而是平台型基金会。

零慧:做什么类型的基金会当然不是成立基金会的目标,而只能是基金会要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这个工具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但目标一直不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更像一家注重倡导的基金会,包括理念倡导、模式倡导和政策倡导等。

马广志:但现在看,对社会创新认知,社会还远未普遍接受。我在跟别人分享友成基金会的这一使命时,很多人都有疑问:社会创新是在干嘛?如果你给他分享青椒计划、益教室等公益项目,他马上就理解了。

零慧:你的这个提醒非常重要。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创新在中国仍旧处于亟待启蒙的阶段,需要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理解和了解社会创新,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提醒了我们需要更加细心和专业并且以社会可以最大程度接受的方式来解释、表述友成的愿景、使命和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让更多的人看到其中的基因传承,这一点也应该是我们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友成”俩字怎么解释?就是因友而成,有专家说得更直白,“一个好汉三个帮”或者“聚良友,成善业”。因为做的事儿是正义的,大家愿意来帮,这叫“因友而成”;我们的英文名字叫“YouChange”,因你而变,指的是世界的改变是需要人改变的,而且要从改变自己开始,推动社会问题解决。

马广志:任何一家社会组织的终极使命都是解决社会问题。对友成基金会来说,识别到的这个社会问题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是这样吗?

零慧:对友成来说,认识的起点并不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而是比那个更深刻。远在王平理事长发起基金会之前,她就一直在思考社会发展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人类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工业文明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难于为继?为什么贫富不均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顽劣问题?

顺着这些思考,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友成基金会那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提出三个更,为什么提出三A三力标准,为什么那么重视社会创新。

王平理事长思考问题是第一性原理,直击问题的根本,做事是圆满思维的。做事情有两种方式,一是愿景驱动,二是问题导向。越是问题导向的事情大家都好理解,越是想把世界变得圆满,就越不容易,就难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我们确定使命,也是圆满思维,是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在做具体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有问题导向,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马广志:如何确保基金会每个人都知道、理解并认真贯彻使命?

零慧:需要不断地讲。如何让大家能够深刻理解使命的内涵,并指导自己每天的工作,也是非常有挑战的。首先,在进行机构介绍时,一定要阐述使命,包括新员工加入以及在外参加活动。同时,我们用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让每个部门的小目标跟整个机构的战略目标对齐。另外,使命也体现在我们机构的文化建设上,平时在讨论、采访、谈话等不同的场合都会涉及到对使命的解读和理解,包括每周一的晨读,共同观看一些纪录片,开展讨论等等,时间越长理解应该就越深。

马广志:今年是友成基金会成立15周年,15年过去了,经济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打造社会创新生态”的使命是不是需要调整?

零慧:现在反而是更清晰了。原来社会创新还处于萌芽阶段,种子还没长出来,但今天看,各个平台都已经成长起来了,而且彼此之间也有关联。比如说,我们教育项目里的方式方法,对开展女性项目很有参考价值,“双师教学”也可以用到科普、编程、艺术教育等项目上,这种项目之间的协同效应和裂变能力往往让我们看到社会创新的威力。再比如说,我们研发的“三A三力”评价体系,不仅在基金会内部使用,还在上市公司、社会企业、公益项目等等方面都已经有了应用,也形成行业标准,对我们的数字化评估平台的需求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核心理念始终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围绕着人的发展。比如现在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做教育、产业、人才等项目,不是为了做而做,都是瞄准人的发展。事实上,很多员工也是因为这句话被感召而来的。

总而言之,使命应该一以贯之,而方法应该推陈出新。

马广志:您认为这个使命对您个人的成长有哪些影响?您是否也把基金会的使命作为您自己的个人使命?

零慧: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在社会创新上有干不完的事儿 。我的个人简历最后一句话是“在未来十年,致力于推动社会创新在中国的发展”,说是未来十年,但是放在那里好几年了没改,这是与友成基金会的使命是一致的,也是我未来的方向。

浏览更多观点
信息公开| 下载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京ICP备16038099号-2

订阅我们的电子邮件与新闻把握最新行业信息